贴对子是为了迎禄神吗?
我国早有在门柱子上贴对子的风俗。对子也称对联,起源于桃符。最早用文字写成的对联出现在五代时期。送子张仙的原型之一——后蜀后主孟昶曾书写: “新年纳余庆,佳节号长春。”这副对联表达了吉祥之意。
对子的用途非常广泛,我国民间每逢重大节日,或是婚丧嫁娶等日子都有贴对子的习俗。其中许多对联是关于迎禄内容的。
古时。科举是士人学子步入仕途,获得官禄的主要途径。关于这方面的对联非常多。士子彭元瑞曾贴过这样一副对联:
何物动人,二月杏花八月桂;
有谁催我,三更灯火五更鸡。
杏花”和。桂花”分别指代二月的乡试和八月的会试。同时杏花与桂花也是科举及第的象征。彭元瑞为达到这一目标,深夜苦读。刻苦用功。其进取精神令人佩服。
清代的大学者俞樾也写下了关于“禄”的对联。光绪二十四年。他的孙子俞陛云考得了探花。俞樾非常高兴。便写下了:
湖山恋我.我恋湖山,然老夫耄矣;
科第重人,人重科第,愿吾孙勉之。
俞樾作此联。既阐明了自己的甘苦,也勉励孙子继续努力进取。
在大婚喜庆的日子里。贴的对联除了连理并蒂、鸳鸯白头、百年好合等内容外,也有关于官禄的吉祥语。如:
锦堂双璧合,吹箫堪引风;
玉树万枝荣,攀桂喜乘龙。
其中后两句表达了后人繁昌,显责尊荣的愿望。
在一些寿联。或是挽联里也有关于官禄的内容。如:“官尊四品”“科连四世”。想共我享万钟禄,想共我披一品衣”等等。
迎禄的对联成为家家户户具有审美意义的装饰。让人感到喜气洋洋,满门生辉。禄瑞祥光永远照耀着家家户户的门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