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教徒与人相处的三种态度
社会就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场所,只要我们生存在这个世上,我们就不能脱离交流这种活动来,但与人相处可不是简单的学问,它也是有一套准则的,而这准则就是“态度”,如果你能把握这种准则,那么你在与人相处的时候绝对会收获许多,也会受人尊重,因此下面就来简单的说一说这与人相处的态度是什么吧。
事上宜虔
第一条准则,即事上宜虔,意思很简单,事上就是指长辈,而宜虔则是要我们要有虞诚恭敬的心。毕竟按修行人的眼来看,长辈不管是资历还是福德,都远胜我们,所以我们能不恭敬对待吗?不行的,反之我们如果对长辈有所虔诚恭敬,我们能够得到长辈的摄受、长辈的教化。在整个成长过程,我们就能够减少很多的错误,避免很多冤枉的路,这对于我们也是有大利益的。
接下宜谦
第二条准则,主要面对那些被苦恼缠身的众生,所以我们在与之相处的时候,最好能够多一份仁慈,因为对于比较苦恼的众生,刚刚来到三宝地,烦恼也重,福德智慧的资粮也不够。但是我们应该要知道,他有一念的善根都很难得,我们应该要更加的谦虚、慈悲来摄受他,不要用自己的标准要求他,多一分的慈悲,这个是对下的态度。
处同辈宜退让
第三条准则,主要面对那些同辈的人,就是能够退跟让。人跟人相处之道的确是非常不容易。从现实的经验上来看,我们对于同辈、对于长辈的人相处是比较容易做到。对于功德比我们大的人,我们容易生恭敬心。对于下辈的人生慈悲心这也容易,最难的是同辈,尤其是戒蜡相同的。同戒跟同戒的人相处,这当中就有些问题存在。
阅读推荐:如何清除三恶三毒 佛教五大明王是什么(上) 佛教五大明王是什么(下)
曾仕强判断一个人能不能用,看他这三种态度,是哪三种?
曾志强判断了一个人,能不能啊?看他三种状态有哪三种,一看他的表现,第二看他的形象,一看他说话的内容态度心理结构的三种成分的关系是()
b有机结合态度是由认知、情感和意向三种心理成分组成的。对一个正常人来说,这三种心理成分是相互协调一致的。例如,一位年轻的厂长,在他认识到学习管理科学的重要性之后(认知),他会产生对管理科学的热爱(情感),一旦有机会进行这种学习,他会十分乐于参加,并为此作好各种准备(意向)。这说明态度的三种成分十分协调,并不矛盾。